集体概况:“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甲醇车间主控岗位”集体,是专门从事工业甲醇生产控制的基层一线集体。共有员工15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人数占93.3%。号长陈林,32周岁,兼任车间团支部书记。该集体于2003年起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于2006至2013年连续7年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新发展:团队精神永留驻
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甲醇装置,于1996年7月建成投产,2007年装置顺利完成“3改 6”技改,产能从年产3万吨翻番至6万吨,2009年公司煤代气26万吨甲醇新项目上马。数年间,公司甲醇装置从当初有机装置生产原料供应点到继而成为推进公司原料结构调整这一战略发展的有力支点,装置的扩容与定位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公司在发展转型的各个时期的缩影和见证。身为甲醇车间青年先锋队的主控岗位,掌握着整套生产装置的核心控制权,围绕不同时期公司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个青年数占比不断走高的年轻团队,一直秉承“立足岗位、争创优秀、强化意识、服务大局”的岗位理念,以“振革命斗志,扬甲醇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毅然扛起公司发展的责任大旗。苦练内功、外塑形象,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坚持做好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升级改进,成为新时期公司生产一线的青年团队的典范。2006年获云南省“青年文明号”至今,变换的是队员,不变的是这个集体乐观向上、勤奋好学、实干奉献、拼搏创新的精神气息!
新任务:吹响学习集结号
2009年开始,煤代气项目进入紧张的建设施工期。这段期间,除了维护6万吨老甲醇装置的开停车外,26万吨甲醇工艺的“学习”,成为了创建集体成员的第一要务。虽然经历了数次装置开停车,但面对新装置不一样的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技术,面对公司“一次性开车成功”的目标,对于这个未有一人参与过当年甲醇装置原始开车的创建集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看到现场每天繁忙的施工景象,他们逐渐感知身上的担子越发沉重。为了快速、高效的学好新知识,岗位上吹响了学习的集结号,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加强理论和现场流程学习,积极协调利用车间资源组织到同类装置企业学习,还邀请专家进行集中培训或现场指导,将压力化作比学赶超的热情和动力。为及时验证学习成果,岗位上发起“新装置工艺技术考试技能大赛”并多次开展。为了提升创建集体成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岗位坚持每月制定详细的教育培训计划,配合有效的学习方案,先后开展了“主控ITCC压缩机控制系统的操作原理和技巧”、“主控岗位联锁逻辑和联锁投用”等多项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事故模拟演练、“操作前沉三秒”、“一帮一、师带徒”等活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车间组织的主控岗位顶岗考试中,15名成员以优异的成绩一次性全员通过。2012年6月6日17:28,甲醇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装置成功产出合格精甲醇产品,6月8日13:00,2万吨硫酸装置迎来了预期中的浓硫酸,这一个个喜讯,再次检验了他们这个团队的强劲的战斗力。
特殊期:集体身份亮出来
一边是6万吨老装置正常生产维护,一边是新项目的快马加鞭建设,这种特殊的现状一直从2009年持续到2012年。长时间的体力和精力透支,对于车间的很多人来讲都有些吃不消。2011年5月,车间人员正式进入建设现场,管道吹扫、机组单机试车等前期工作全面铺开。紧张的工期、繁重的任务、恶劣的环境、两线作战的艰辛,面对每天的工作,主控岗位将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同“创先争优” 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提出擦亮“青年文明号”号牌,在工作中亮出身份,处处展现出团队文明风采。山花烂漫时,他们放弃休息,在生产现场紧固管道、擦抹油污;炎炎夏日里,他们耐心守候,在生产现场爆破吹扫;秋日美景中,他们无暇欣赏,在狭小的反应塔内装填催化剂,陪伴他们的是无间断的粉尘飞舞;腊月寒冬,他们忍受着刺骨之寒,给低温甲醇洗7座高塔8个储槽以及无数根管道进行水联运冲洗……这个团队快乐和奋发的力量时时感染着每一个人,促使他们没有工作和休息时间的明显区别,只要组织发出号令,就冲锋在前、任劳任怨。期间,号长利用黑板报、网络讨论、座谈会等平台加强沟通和引导,掌握队员思想动态,并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增进感情、释放压力、缓解疲劳,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队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使“青年文明号”永葆青春活力。
创新力:打造人才枢纽地
创新力是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活水源泉。甲醇车间主控岗位是一个创造力迸发的团队,创新力如何而来?由于岗位人员普遍由理论基础较为扎实、综合素养较高的人员构成,他们掌握和控制的犹如生产装置的“中枢神经”。为了实现公司发展和自身成长的双赢局面,创建集体将向车间和更高岗位输送优秀人才作为组织的一个隐形目标,并以开展青工素质工程、青年QC、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为平台,激活内部竞争活力,提高团队职业技能水平。2011年至2013年间,主控岗位向公司或车间更高岗位累计培养输出5名队员,虽团队人员流动三分之一,但丝毫未影响所涉日常工作,通过内部培养和引导,新成员又能快速成长并形成合理人才梯队。实际工作中,他们针对装置运行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展开《如何提高甲醇产品产量》、《解决精甲醇产品乙醇含量超标的问题》、《解决净化气中硫含量超标及二氧化碳含量低的问题》等课题攻关,培养岗位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2013年一年中就提出技改建议68条,其中批准实施38项。尤其是通过团队集思广益,提出的“变换系统炉温自动调节控制系统”这一技改建议,在总结和记录日常操作产生的系统影响中寻求规律,通过编写程序、将变换系统重要的调节阀门实现用计算机软件控制调节,不仅解决了系统频繁波动的难题,还大大减轻了操作强度,为后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诸如此类的改进工艺,改良操作,新甲醇装置运行状况得以不断改善。
收获季: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一支不满足现状的队伍,在他们的精心操控下,26万吨甲醇新装置连续运行时间不断创新高,2013年10月5日创下了投产以来54.4天的长周期纪录,在全国煤代气项目开车初期就能取得这一骄人成绩的也寥寥无几;开车时长不断创新低,产出甲醇时间由原20多个小时缩至6个小时,原料消耗进一步减少,2013年与2012年相比,粗煤气单耗降低11.18%,中压蒸汽单耗降低43.70%,脱盐水单耗降低37.43%。
这是一支敢拼敢抢的队伍,他们的集体成员当中,贺萍荣获2009年云天化集团工艺操作人员主控岗位技能大赛三等奖;樊烈荣获2009-2010年公司优秀操作奖、2010年云天化集团工艺操作人员主控岗位技能大赛第9名;张卿分别荣获公司2008年最佳新人奖、2011-2012年公司优秀操作奖、2013年公司优秀党员;朱兴奎荣获2012年度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同作为团支部书记的陈林,带领团支部荣获2010年云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光荣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甲醇车间主控岗位用“只争朝夕”的态度和精神气质,用踏实务实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擦拭着“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谓,也插上了优秀团队引领青年个体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