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公司在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同时,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生产装置技术难题,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挖掘生产和管理中的潜能,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通过长期持续的管理创新和技术改造,公司本部传统生产装置的工艺系统应用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大规模的工艺革新与技术改进已经越来越少,公司本部传统生产装置技术改进还能否继续发光发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疑问。本台记者日前对公司2011年项技术创新成果《尿素循环系统吸收液补充方式改造》等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带你共同探寻公司技术创新寻求突破新举措。
尿素低压循环系统运行过程中时常发生吸收塔运行不稳定、吸收塔冷却器易结晶堵塞的情况,以往吸收塔冷却器结晶后均通过增加吸收塔加水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种处理方式导致系统加水量上升,装置蒸汽消耗相应上升,不利于系统的优化运行。
多年来,这一难题一直未能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保证装置的运行,另一方面是,即便对其进行技改,产生的效益也是微乎其微。但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生产成本的增加,细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发现,对其进行技改还是“有利可图”,而且可以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通过对吸收系统流程的研究和系统性分析,该项目技术攻关小组提出了“尿素循环系统吸收液补充方式改造”建议,并于2010年10月投用。该建议只在循环系统吸收塔吸收液流程上增加了一根长约10米的管线,就有效解决了吸收塔运行不稳定,吸收塔冷凝器易结晶的难题,同时降低了系统加水量,使装置蒸汽消耗下降。此技改投用后,使尿素生产成本下降1.08元/吨,2011就为公司产生了64.73万元经济效益。
虽然该项目每吨尿素只下降了1元多的生产成本,但技术攻关小组人员从细节出发,仅通过增加一根钢管、3个阀门,就为公司每年创造了6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孟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该项目实施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公司传统生产装置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精打细算”降成本,“锱铢必较”挖潜力,关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或许才是公司本部装置技术改进突破瓶颈的新举措。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一技改项目外,《合成新表冷器冷凝液泵1112-JT/JAM运行方式改进的建议》项目也是从细节入手、力求精益求精的技改项目之一。
在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合成新表冷器1101-JC的冷凝液泵采用正常情况下运行透平泵1112-JT,电机泵1112-JAM送电备用的传统运行模式,这种方式不仅影响装置的运行稳定性,还增加了蒸汽消耗量。针对这种情况,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合成新表冷器冷凝液泵1112-JT/JAM运行方式改进的建议”的技改建议,该技改在改变冷凝液泵运行方式的基础上,仅增加一条管线,一个阀门,投资1.8万元,却换来了每年4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编后:
作为一项鼓励性的全员参与创新活动的载体,工作中的“小改小革”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每一个创新的作用或许很微小,然而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当众多相关的创新叠加起来,就能起到影响格局的作用。
因此,在企业的创新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立“小创新”也能解决大问题的观念,推动创新与实际工作接轨,与工作的每个细节接轨,真正形成群众性创新的氛围,从而推动企业向着达于至善的目标不断迈进,让公司科技创新事业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