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有感——钢铁洪流中的民族脊梁
分享:
时间:2025-09-04 浏览:20 投稿:装备运维中心 文作者:高金光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高金光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当东风-61导弹方阵碾过长安街的晨曦,当歼-20战机群划破湛蓝苍穹,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献上最铿锵的献礼。这场浓缩着科技锋芒与精神图腾的盛典,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个民族的尊严,永远建立在钢铁般的实力之上。


武器列阵:国防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数字化迷彩的陆军合成旅、搭载人工智能的无人作战集群、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片中的装备,如今成为护佑国土的钢铁长城。最令人动容的并非武器参数本身,而是解说员那句“全部为自主研发”。从之前装备落后的窘迫,到今日“中国智造”的底气,七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将技术命脉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当外媒惊叹“中国阅兵等于军事博览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军工人在实验室与戈壁滩上铸就的“大国重器”。


‌精神方阵: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狼牙山五壮士”战旗方队经过观礼台时,一位抗战老兵颤巍巍举起残缺的右手敬礼,这与身旁年轻士兵笔直的军礼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让我想起服役期间在军事博物馆看到的泛黄家书:“若儿战死,请勿悲伤,青山处处埋忠骨。”从抗战老兵到维和部队,从“两弹一星”元勋到戍边英雄,不同年代的奉献者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地质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青年力量:复兴路上的接棒人‌


网络空间部队官兵的面庞被太阳晒得通红,虽然他们身后是平均年龄二十多岁的数字化作战单元。但是这些年轻人不仅用无人机编程代替了传统刺杀训练,而且眼神中的坚毅与父辈如出一辙。这让人深信:当“强国有我”的誓言融入青春血脉,民族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


夜色中,天安门广场的“人民万岁”光影与星空交相辉映。这场阅兵既是实力的展示,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火。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仅是能击碎多少来犯之敌,更是历经沧桑后依然挺直的脊梁;不仅是GDP数字的攀升,更是每个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守护的那份“国之大者”。当《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我突然懂得:所谓盛世,不过是十四亿人共同写就的,一封给未来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