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水富云天化合成氨装置安全稳定连续运行200天,200天背后的藏着什么样的密码?答案或许藏在一丝不苟的巡检中,藏在氮肥人才培养手把手的技艺传承中,更是藏在日夜坚守,沉着应对挑战的睿智中……
隐患险情背后的“巡检密码”
1月26日清晨八点三十分,合成氨装置区翻涌着湿热白雾,此时距离合成氨200天还有47天。
化肥三班副班长陈志刚正在像往常一样巡检,35年工龄的他凭借着自建的一张“装置隐患高危点定位图”敏锐的发现了异常。果然,他迅速侧身卡进仅有45厘米的巡检空隙,贴在转化炉管廊的金属壁上,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发出报警声,他迅速判断是三层保温棉包裹的上升管焊缝处。此时氢气浓度正以每秒5ppm的速度攀升。
3分钟!他仅用3分钟便完成了初步研判、关闭区域阀门、启动氮气吹扫稀释、呼叫检修组支援,上报技术组......检修人员拆解保温层后,漏点精准暴露在焊缝波纹处,裂痕竟比发丝还细。“这处漏点如果发现不及时,氢气浓度很可能突破爆炸临界值。”装置技术员一边调出实时监测曲线,一边说到。
如果不是陈班长一丝不苟的巡检态度,如果不是陈班长日积月累的认真负责,恐怕装置的安全稳定连续运行早就化为泡影,功亏一篑。
200天,像陈班长这样一丝不苟的巡检态度场景还有很多,在化肥装置循环水冷却塔旁,袁明昭正弓着身子用手电筒探查管线接口。布满老茧的指节贴着管壁一寸寸移动的模样,像极了老中医把脉问诊。合成氨压缩机房,王启华正对机组做每日"体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温度、震动的细微变化……
长周期的密码,是藏在无数个险情背后的“巡检密码”,是每一次毫米级的侧身探头,是每一次的风雨的生产装置逆行,是每一个日夜的坚守,是团队协作、互助、共担的相照。
氮肥人才培养基地的“传承密码”
“不行,必须让他独立去操作!”班长张兴刚的严厉喝止声在管廊间激起回音。刚入职的00后新员工耿云超攥着流程图的手一颤,抬头望向框架外沿的909-J进口阀。
耿云超要独自完成的第一个泵启停操作,这是水富云天化独有的“破茧仪式”。耿云超深吸口气,指尖触上泛着金属凉意的阀门轮盘。他当然不知道,此刻技术师父张兴刚正猫腰藏在钢架转角处,耳朵紧贴对讲机,像守着雏鸟初飞的成鹰。当泵压力表指针开始异常震颤时,张师的提醒几乎与耿云超的操作同步响起:“退半圈,稳三秒!”年轻人此刻才后知后觉,师父的严厉里藏着分秒不差的守护。
八月的管廊热浪翻滚,钢架被晒得烫手。张兴刚总要把耿云超往阴凉处推半步,自己站在烈日下讲解阀门方位,汗水顺着安全帽系绳淌进工装领口,在后背晕出大片盐渍。“128个调节阀,得用脚底板丈量。”他让耿云超闭着眼睛回忆管路走向,错一处就掏出红笔在流程图上画圈:“蒸汽压力调节不是拧螺丝,得像绣花一样讲究针脚。”而在生活区,生活导师蒋玉勇的关怀如春风化雨。他发现耿云超吃不了辣,常从家里带清爽小菜;夜班见他眼皮打架,便支使去泡茶醒醒神。
耿云超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自制流程活页卡,发硬的纸角被磨得卷了边。巡检路上摸出来对一对阀门编号。中夜班的主控室里,他坐在监控屏后的角落,摊开笔记本画流程图,偶尔停下对照《工艺操作手册》里的参数,把师傅讲过的要点写在图边空白处。凌晨两点后,他抓起手电往装置区走,手电光扫过巡检沿途的每个机泵——这是师父教的“三查法”:查温度、查振动、查密封。
这样的师徒故事,不过是水富云天化“双导师双轨驱动”育人模式的缩影,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每条管廊都是课堂,每台设备都是教材。无数对师徒在这片钢铁丛林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在“氮肥人才培养基地”的定位下,化肥党支部作为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始终以"技能+生活"双导师制为载体,实施“双轨驱动”育人模式,近年来,培养高级技师8人、技师29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人。为云天化集团输送了大量氮肥生产骨干人才,建立了一支与时俱进、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以江海之志续写永恒丰碑
当“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队”的誓言回荡在金沙江畔,200天不仅是能耗竞技的里程碑,更是新质生产力觉醒的宣言。每一袋“金沙江”尿素都是写给大地的情书,每一次长周期突破都是献给时代的答卷。当"金沙江"牌尿素继续滋养万里沃野,水富云天化人早已在绘制下一张战略图谱——因为真正的长周期,永远在下一个百日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