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企业同频共振 公司创新周又结“新”果
分享:
时间:2025-04-21 浏览:205 投稿:党政工作部 文作者:吴茜 文作者二:胡东 文作者三:李道春 图作者:胡良平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4月11日,水富云天化“创新周”在热烈的表彰大会中落下帷幕。此次创新周共评选出2个创新先进单位、2项技术创新一等奖、3项技术创新二等奖、6项技术创新三等奖、3项技术创新鼓励奖、15项专利奖、3项管理创新二等奖、1项管理创新三等奖、25篇优秀技术论文、13篇优秀管理论文。其中重大技术成果《回收低位热能制冷降低合成氨能耗技术研究》和《水富云天化气化炉煤种适用性研究》均获得10万元奖励。


一张张明亮亮的荣誉证书


一份份沉甸甸的技术成果


一个个背后专研的个人和团队


都深刻纪录了2024年度,公司以“时不我待、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感,走稳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坚定信念。



创新有“数”,与企业同频共振


2024年,水富云天化创新的数据是闪亮的!


技改建议提案数415项是近五年的次好成绩,仅次于2023年的历史记录440项;


专利申请受理30项;


技术攻关项目开展率100%;


共审批技术标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技术方案等技术文件957项次;


共审批技术标准352项次,平均初审耗时0.66个工作日;


新增、修订、废止、复核标准化作业指导书438项次;


共审批通过技术论文116篇,对外推荐44篇;


共提出并协调处理技术创新板块问题报告186项;


审核处理与技术创新相关的OA待办7976项……


这一串串数据把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串联成面,形成了制度支撑规范、创新氛围浓厚、技术攻关劲头足的体系格局。2024年,在技术改进建议方面,公司职工共提出技改建议415条、批准实施291条、参与提议1096人次。其中,作为工艺操作主阵地的生产运营中心,技术建议的提案数和批准数均超过目标值,党支部开通的创新工作室和微信创新平台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技术文件管理方面,为进一步规范技术操作及设备维护工作,保证生产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全年共审批技术方案167项次,在6月和12月对公司在用1400余项次技术标准进行了两次有效性复核,从而确保了公司在用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完整性及合法性;在创新体系管理方面,为规范、强化、更深入的推进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年内,共新增、修订了《创新先进评比管理办法》《技术改进及技术推广建议管理办法》《技术开发管理办法》《技术创新能手评选管理办法》《专利技术管理办法》《科技资料管理办法》等6项技术创新相关管理标准;在技术课题攻关方面,年内,各岗位员工积极结合生产装置的难点、堵点、痛点,公司共收到技术攻关项目申报23项。其中,通过审批立项16项,完成技术攻关项目投用4项,具备鉴定条件9项。不仅如此,在2024年,公司通过昭通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为了在公司内营造、提供更好的创新氛围和条件,积极向外申请省级研发经费投入补助、高新技术企业复审认定补助等共70万元。


这一年,向外看,市场上各企业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向内看,公司受地理环境、人才结构、市场挤压等因素,转型升级发展缓慢。


面对内外的竞争和困扰,公司全员上下始终保持着“时不我待、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用数据说话,用行动证明,与企业同频共振,全力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发展动能。



又结“新”果,不停歇的创新步伐


说到水富云天化珍贵的发展历程,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公司前后历经的四次大型技术改造。说到创新,无论是从1974年土法上马合成塔,还是一次次的大型技术改造,在这片热土上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


在表彰大会上,工艺副总工程师张庆伟作为评委点评时讲道: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对解决问题的执着追求;每个平凡的岗位上,都藏着改变未来的火种。


事实正是如此,在《水富云天化气化炉煤种适用性研究》中,项目人员通过编制方案、不断调整掺烧配比,让原料煤使用模式在原先单烧镇雄煤的基础上,配比方式实现多样化和气化炉高负荷运行常态化,不仅甲醇产量得到大幅提升,甲醇生产成本降低489万元/年,而且还减少一次烧嘴罩泄漏停车损失240万,年度直接经济效益超700万元。


在《回收低位热能制冷降低合成氨能耗技术研究》中,项目人员不仅给出了项目技术的可行性分析,还细致分解了工艺核算、设备选型参数、工艺选型参数、项目实施后装置影响分析等内容,项目实施投运后不仅热能回收减少锅炉煤耗,而且降低压缩机组103-J、105-J负荷,减少蒸汽消耗,降低合成氨能耗,不仅每年可以产生超600万元的经济效益,每年还可以节约超4500吨标煤,减少CO2排放超12000吨,环保效益显著。



在《延长甲醇车间磨煤机(A-01101)运行周期的研究》中,项目人员通过收集、比对关键数据,对磨辊,磨盘瓦进行材质改进,磨机内部易冲蚀部位贴耐磨陶瓷,改进液压拉杆密封等措施,解决了磨煤机周期短、检修频繁的问题,节约了检修成本,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磨煤机运行最好历史记录,显著提高了装置安装稳定性,磨煤机运行周期由20天提高至50天以上,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近30万元。


这些成绩的背后,正式因为项目成员团结一起保持着对解决问题的执着、深耕和专研,才在了表彰大会上一幕幕的颁奖、领奖,才有了技术创新征程中一张张欣喜画卷。


不仅这样,在生产现场的平凡的岗位上,也藏着科技创新欣欣向上的火种。


从获奖名单中,不难看出,很多专利、技术建议的第一人,正是那些日夜守护在生产现场的工艺操作员、检维修员。他们有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问题,更会总结经验,还能很好的运用于日常工作中,让问题变成成绩,让经验变成成果,把理论转换成实用、高效的工具。


“创新始终是我们取得主动、夯实优势、赢得未来的最大倚仗和保障,是我们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支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余雁冰在创新周表彰大会上说道。


一直以来,水富云天化始终保持“创新永不止境”的奋进之姿,围绕“云天化氮肥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公司“1234”人才建设工作思路,全力打造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四型人才”队伍和形成“我很能创新、我能让别人多创新、我正在传播创新的路上奋勇前进”的自觉氛围,实现在优化生产上想办法,在装备维护上出点子,在管理提效上做文章,在攻坚克难上勇担当,在改革发展上出成效,以创新为公司持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生动奋斗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