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读书会】三代同堂共筑企业长青
分享:
时间:2025-08-06 浏览:72 投稿:生产运营中心 文作者:杨峰 文作者二:蔡晓波 文作者三: 图作者:杨丽萍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在厂区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装置冰冷的外壳被镀上一层暖黄,而当夜幕降临,月光与照明又静静倾洒其上,它们仿佛不知疲倦,始终默默运转。可就在这看似冰冷的 “铁家伙” 身旁,总有一些人,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温度。他们中,有凭借多年经验,仅凭触摸就能感知装置脉搏的老师傅;有本子上画满技改草图,一心为装置优化绞尽脑汁的技术人员;还有跑现场时浑身透着一股冲劲,仿佛有用不完力气的新员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今天,我站在这里,就想和大家聊聊咱们水富云天化甲醇装置的 “家人们”,他们分别用 25 年、15 年、5 年的时光,在同一装置旁,书写下了关于 “传承、创新、奋斗” 的动人故事。


老一辈:奉献是扎根的 “刻度”


自天古师傅 25 年如一日守着装置。从最初的 6 万吨到如今 26 万吨长周期运行,这期间,装置历经无数次升级改造,可自师傅对它的熟悉程度,就如同熟悉自己的孩子。每根管道的走向、每个阀门的特性,都早已深深刻进了他的记忆之中。



带徒弟时,他不辞辛劳,一天能走上三万步,紧紧盯着现场,手把手地教。遇到记混参数的新人,他便绞尽脑汁编口诀,还定期抽问。


合成催化剂装填时,自师傅是一马当先。率先踏入合成塔内。塔内热浪滚滚,他身着密不透风的蛙服,长时间猫着腰,全神贯注地审视着每一处催化剂孔洞。 待大家完成首轮检查,他见众人疲惫,便让我们先出去歇一歇,喝点水缓一下。而他自己,却再次转身,独自没入那闷热难耐的空间,对着每一个细节,重新展开一丝不苟的复核。


有人曾问他:“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呢?” 他却目光坚定地说:“这装置就像我亲手养大的孩子,我满心盼着它越来越好,也盼着年轻人能稳稳地接好班。”


 25 年,这绝非简单的数字,而是将青春毫无保留地浸泡在装置里的 “扎根”,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传经验的 “托举”。他们是企业的 “活字典”,更是传承之路的起点。


中流砥柱:创新是破局的 “钥匙”


邹勇军,2009年入职至今,15 年工作历程,让他成为班组中流砥柱:开车时是联系各方的中枢,班组管理中是主动担当的台柱子,各类竞赛与文化建设中都有他的身影。不懈钻研让他手握 “利器”,更具乘风破浪的志气 —— 他是企业开拓进取的核心力量。



去年 9 月,他在云天化股份 2024 年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第八名,荣膺 “技术能手”,装置年轻人视其为榜样。但这只是他实力的冰山一角,他申请的新型实用型专利《一种WSA冷凝器管壁温差自动控制系统》大幅降低操作人员调节频率;他提出的《压缩机K15301与K3051共用油冷器回水总管增设调节阀》实现油温自动控制。


而这些仅是邹班长书面上可见的知识技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他也始终热爱钻研和学习。还记得有一年年初刚刚检修完毕开车后的第二轮班,因为装置刚刚检修完,再加上元宵将近大家稍微有点放松,不觉得便讨论起了各地年节的风俗习惯。这时候我却注意到邹班长一个人在操作台前入神的看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凑过去看了个究竟--甲醇装置开车注意事项确认清单,我不由得问到“这开车您已经轻车熟路了,现在装置也稳定的运行着,您怎么还看上这个了?”“这上面确认的一些条件和步骤我觉得可以优化下,但是怎么优化我还得细细看看趋势还有往常的记录,这可是个大工程哦,到时候要是能改进改进,咱们开车的时间还能缩短些,也能减少排放,促进效益和环保。”轻描淡写的话语却衬托出他那随时钻研、学习的好习惯。


新生代:进取是成长的 “燃料”


张忠山,5 年时间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师兄。消防竞赛中,他凭借过硬的本领勇夺冠军;志愿者服务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装置大修,设备清洗置换、催化剂装填、气化炉清灰清渣他更是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有人问他:“为啥总是这么拼命?” 他爽朗一笑:“年轻嘛,多干就能多学,我身体扛得住!”



如今,他牵头班组创新,去年还光荣地入了党。不变的,是他下夜班后仍积极去当志愿者的那股热情,是篮球赛场上永远冲在前面、活力满满的身影。“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青春无关年龄,是 “敢冲、愿学、肯扛” 的蓬勃状态。从 “最佳新人” 到 “扛事主力”,他用实际行动有力地证明: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就是把每个 “当下” 都视作 “练手的绝佳机会”。

结语:我们都是 “接力的下一棒”

自师傅眼角的皱纹里,藏着 “把装置当孩子养” 的深沉爱意与坚守;邹班长的图纸上,画满了 “让流程更高效” 的执着追求与探索;张忠山挥洒的汗水里,浸透着 “多干多赚” 的质朴认知与奋进。三代人,三个不同的十年,却串起了一条熠熠生辉的 “奉献 - 传承 - 创新 - 进取” 的精神链条。



今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明天,我们就要成为续写故事的主角:向老一辈学习 “扎根” 精神,把岗位当作 “值得深耕细作的肥沃田地”,哪怕工作重复千次万次,也要深入摸清它的 “脾性”;向中流砥柱学习 “破局” 思维,不满足于仅仅 “做到”,而是要不断思考 “怎样才能做得更出色”,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改,那也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向新生代学习 “热血” 干劲,别让 “年轻” 成为懈怠的借口,把每一次巡检、每一次操作都当作积累经验的宝贵契机。


企业的 “长青”,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将 “个人成长” 紧密嵌入 “企业发展” 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今天我们接过的,不只是岗位的职责,更是老一辈 “望子成龙” 般沉甸甸的期待。


水富云天化甲醇装置 “三代同堂” 的故事。它蕴藏在老一辈的丰富经验里,闪耀在中流砥柱的努力奋斗里,奔涌在新生代的满腔热血里,同时,也藏着对 “长青基业,人为其本” 这一理念的深刻诠释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