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云天共振的青春频率
分享:
时间:2025-03-02 浏览:341 投稿:水富云天化 文作者:周翠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团委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题记:子夜的台灯晕开一团暖黄,指尖抚过《长青之路》封面,油墨香里浮沉着半个世纪的晨昏。泛黄老照片折痕处,1974年的风雪仍在呼啸——我看见胶鞋深陷滇北冻土的建设者,眉目凝霜却执笔勾画第一根工艺管线;1979年的汗珠正从安全帽檐滴落,在百日红纪录簿上绽放开来;2019年数字智能工厂蓝图上未干的墨迹,与此刻我工装上的尿素晶粒遥相辉映……


 

《金沙江畔的盛夏——云天初体验》


2024年三月初,春寒料峭,我收到了考研失利的消息。恰逢室友接到水富云天化的面试邀约,得知春招尚未收官,便怀着"何妨一试"的心情,向这家滇北化工名企投出了人生第一封简历。未曾料想几日后竟收到录取通知。彼时我正深陷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重整旗鼓再战考研,还是就此踏入社会洪流?几经思量仍旧难以抉择。犹疑辗转间,我想起了化工学院里那盏常亮的台灯。


于是乎叩开了我导师田洪教授的办公室。这位执教杏坛三十余载的化工安全专家,对云岭大地的化工企业如数家珍。听罢我的困惑,田老师沉思片刻剖析到:“云天化是国企改革标杆,水富更是其发轫之地。虽是小城,但毗邻万里长江第一港,到宜宾不过盏茶车程......” 导师的话语像金沙江的春水,渐渐抚平我心中的涟漪。临别时,老师叮嘱:"浮躁是年轻人的通病,到了装置现场,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点真本事。记住,化工真本领都是塔罐里蒸出来的。"


带着这份期许,我踏上北上的列车。普洱的凤凰花还灼灼绽在枝头,水富的三角梅已如火如荼。临行那夜,七十岁的奶奶将她攒了半年的鸡枞油塞满行囊,褶皱的手掌反复摩挲我的行李箱:"昭通冬天要落雪珠子的......"父亲见状,笑着举起印着"金沙江"字样的尿素袋:"妈,您当年追肥用的金疙瘩,往后就是您孙女造的了。"这句笑谈,让我忽然读懂了三代人衣钵相传的深意。


七月的金沙江蒸腾着炽热的欢迎。当我和三位同学拖着行李箱到达云天宾馆楼下时,绘有公司LOGO的遮阳伞已为我们支起,迎面是举着"欢迎新同事"横幅的团委青年。他们接过行李的样子,恍若大学迎新时的学长。小区二号门岗的小吃店老板娘操着川滇口音,硬往我们怀里塞冰镇凉虾:"妹儿些初来乍到,阿姨请客!"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个把新员工捧在手心的大家庭里,我找到了比学历更珍贵的人生坐标。那些江畔边造粒塔上的晨昏、塔林间的巡检足迹、师傅们的笑纹,还有操作台上默默坚守,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云天化的温度,足以让每粒梦想的种子,长成支撑中国制造的栋梁。

 

《班组的温度——在钢铁丛林里拔节生长》


作为化工企业的生命细胞,班组不仅是生产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当我从"轮岗学员"变成"化肥装置操作员"时,才真正触摸到化工企业的生命线——那些在钢铁丛林里昼夜不息的一线班组。2024年8月26日20:34分,刺耳的停车警报划破夜空,望着主控屏上跳动的参数,师父张兴刚抓起防爆手电就往现场冲。


       在剧烈震颤的切断阀前,身高一米六的我仰望着这个钢铁巨人。师父双手扳动阀轮的动作像在转动命运齿轮,飞溅的密封脂落在我崭新的工装上。"记着,遇到突发状况,第一时间离开现场。"他话音未落,刺鼻的氨味突然漫涌。那双沾满油污的手瞬间把我拽出装置区,比我反应更快的,是师父条件反射般的保护动作。那个中夜班,我在工艺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真正的安全,是前辈用背影筑起的防护墙。体会到何为化工生产安全重于泰山,让我常怀敬畏之心。


       如果说张班教会我应急处突的胆识,副班长孔凡波则用匠心为我浇筑根基。这位"铁人"师傅独创的"三昧真火"淬炼法:理论讲解要烧透原理,盲画流程要炼出筋骨,实地验证要锻出火候。盛夏的装置区像个巨型蒸笼,他总把阴凉处让给我,自己站在炙热的管廊下,汗水在安全帽檐积成小瀑布。"当年我师父说,浸透三件工装才能摸透一道工序。"如今每当我穿行在管线迷宫,耳边总会响起那个沙哑却温热的嗓音。


 而副班长肖灿的教导,则让我领悟到化工人应有的格局。这位行走的"装置活地图"总能把简单的阀门讲成工艺史诗,从机械构造说到系统平衡。有次为弄懂蒸汽调节阀,他带我从大主控室到尿素框架八楼徒步走了三个来回,"要像尿素结晶那样,把每个知识点沉淀成体系"。他设计的"知识树"学习法,让我在密密麻麻的PID图纸上,看见了装置跳动的脉搏。


       从需要师父系紧安全带的青涩学员,到能独立完成巡检的转正员工,班组用特有的温度完成着薪火相传的仪式。望着控制屏上规律跃动的曲线,忽然读懂装置区的轰鸣——那是无数化工人用青春谱写的安魂曲。或许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密码,在无数个这样的基层班组里,老师傅们把毕生经验熬成甘露,浇灌着新苗拔节生长,让安全生产的基因代代相传。


 《百日红——绽放在金沙江畔的精神图腾》


当金沙江的晨雾漫过水富港时,总有一抹嫣红在银色管廊间若隐若现。这抹刻进云天化人基因的"百日红",既是装置连续安全运行百日的技术勋章,更是浇筑在五十载春秋里的精神图腾。它如流程中永不凝固的液氨,在代际更迭中持续传递着热能与力量。


 初识"百日红",是在化肥装置百日红祝捷仪式的手卡上。作为场外主持,我机械地复述着"安全稳定连续运行100天"的台词,却不解为何每次祝捷仪式都要如此“兴师动众”。直到后来听老师傅们给我讲起那个没有DCS系统的年代,用粉笔在管道上做标记的岁月;1979年首夺百日红时,工人们用搪瓷缸当听诊器检测管道结晶。“那时候百日红庆功宴更加隆重,从装置区敲锣打鼓到厂门口”老师傅浑浊的眼里泛起光芒,"当时百日红大伙在装置区合影时,比现在拿奖金还高兴“。


在担任展厅讲解员后,我才真正触摸到这份精神的厚度。展柜里"金沙江"尿素标本旁,静静躺着当年突破百日红时的工艺操作手册——泛黄的纸页上,手写誊抄的流程图里,恍若夹杂着老一辈建设者的汗渍。曾经手写巡检记录上的钢笔字力透纸背,与此刻我手中的电子巡检记录形成奇妙互文。


站在建企五十周年的新起点,化肥装置展厅门口的电子屏正为新的200天百日红倒计时。每当来访者问起这个传统的意义,我总会带他们去看看合成塔与造粒塔——那穿越五十年的老设备,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里,镌刻着中国工业精神最朴素的答案:所谓奇迹,不过是平凡人用非凡的坚持,把每个普通的日子连缀成不朽的传奇。或许这正是百日红精神的真谛——一代代云天化人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同样的坚守。


《未来可期——与云天共生长的年轮》


入职以来,解锁了许多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参加科普讲解大赛......


第一次独立完成倒离心泵、配置双氧水操作......


第一次完成独立巡检……


第一次参与班组QC课题发布……


七个月的光阴在尿素装置区的呼吸节律中流过,那些最初令人手忙脚乱的阀门编号,如今已化作肌肉记忆里的导航坐标。记得初次处理离心泵震动报警时,我对照着师傅手绘的"听诊图谱",把听棒贴在泵壳上的模样,活像初学把脉的医学生——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熔铸成直觉的蜕变,正是水富云天化馈赠的成人礼。


如今漫步在尿素装置区,听着管道中液氨的潺潺欢歌,望着造粒塔顶里绽放的"工业雪花",我终于懂得老师所说的"笃行"真谛。那些在总控室彻夜观摩的星辰,那些在技术沙龙碰撞出的火花,那些师傅们塔林里的巡检记录,正逐渐把我淬炼成真正的"云天化人"。每当看见满载"金沙江"牌产品的火车鸣笛启航,胸中总会涌起难言的骄傲——这横贯长江的产业链条上,也有我刚刚系好的青春绳结。


此刻,我正将今日的巡检数据录入数字工厂,或许再过十年,当某个年轻人轻触全息投影中的历史数据时,也会如我今天这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听见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这绵延半个世纪的接力从未停息——我们既是前浪托举的舟楫,亦是后浪奔赴的星火。

 

后记:合上卷才读懂,所谓长青之路,原来是无数个“我”在时光里埋下的根须。望向镜中映着企业徽标的安全帽,终于听见蛰伏在数据报表里的心跳:或许我们这代人的叙事,该从阅读者转为执笔人,在智能巡检的电子纹路里,在百日红的呼吸节律里,继续填补前辈们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