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赛场绽放,在实干中拔节生长 ——参加“云青萃”青年肥料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有感
分享:
时间:2025-08-26 浏览:83 投稿:产品经营中心 文作者:邵明磊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邵明磊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站在股份公司团委组织的“云青萃”青年肥料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的颁奖现场,望着领奖台上闪耀的荣光,想必队友亦有相同的感受,心中虽存未竟的遗憾,却更被沉甸甸的成长填满。这场持续数十天的征程,从方案初具雏形到最终答辩,恰似肥料渗入土壤的过程,让我们在思维碰撞与深耕细作中,完成了一次向上生长的蜕变。


初接大赛通知时,我们这支由生产、销售、综合管理等部门临时组建的青年队伍,还带着跨界合作的青涩。肥料设计横跨化工研发、农业应用、市场洞察三大领域,首次线上讨论便陷入僵局:综合管理岗位人员执着于“氮磷钾吸收效率提升”,销售岗位人员紧盯“农户对价格与效果的权衡”,争论至深夜仍难达共识。直到指导老师点破迷津:“肥料要扎根土地,团队要扎根问题”,我们才如醍醐灌顶。


此后,我们沉浸在文献查阅的海洋中,反复推敲设计方案,虚心向各领域专家请教,多方面收集信息以完成设计方案。那些标注着“第九版”的PPT里,凝结着凌晨会议室不灭的灯光;被翻得卷边的方案草稿上,镌刻着跨部门协作的温度。为打造“金沙江牌好兄弟系列复合肥”的双阶段施肥方案,团队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研发人员精确计算原料、菌剂配比,生产岗位人员优化造粒工艺,销售团队调研包装材质偏好,甚至将推广策略细化到农户能读懂的方言宣传。


决赛次序抽到上午最后一个出场,在股份公司多功能厅的赛场上,我忽然想起初次方案汇报的窘迫——那时连氮、磷、钾元素配比原理都讲不流畅。但经过深入调研了解水溶肥生产工艺流程,在各网站反复查询文献资料,才让我们逐渐领悟“产品设计”四字背后的真谛。


答辩当天,当十分钟提醒声响起,我瞥见队友们默契的眼神,忽然明白结果已非唯一。在阐述“马铃薯——全生育周期精准营养管家”方案时,面对评委关于解钾菌解磷菌功效的提问,正是我们曾激烈争论的焦点。当队友自信地答辩出优化后的菌剂添加方案与功效时,我深知那些跨越六百公里参赛的奔波劳累,都化作了此刻的从容底气。


颁奖环节静坐台下,公布结果后,我们遗憾地与奖项擦肩而过,看着奖杯流转于他人之手,失落之余更多是释然。农业从无速成之道,成长亦需深耕细作。这场赛事赋予我们的,远不止配方设计:是研发与销售在数据中寻找平衡的智慧,是酷暑中加班奋战的无怨无悔,是为包装设计争论又妥协的协作艺术。更令人振奋的是,方案获得评委老师“可继续优化”的评价,让“金沙江牌”的绿色转型实践有了延续的可能。


返程途中,夕阳为田埂镀上金边。我恍惚领悟到“云青萃”的深意:在以化肥为主业的云天化化工巨轮上,把青春当如肥料,既要深扎泥土理解农人之痛,亦要荟萃奋斗能量、向阳生长结出实干之果。比赛虽已落幕,但我们在土壤中播下的创新种子,才刚刚开始萌发。这场征程教会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奖杯的归属,而在于每一次思维碰撞中迸发的智慧火花,在每一次调研中收获的深刻认知,在每一次跨部门协作中凝聚的团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