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2005-12-08
浏览:273
投稿:null
文作者:YTTV 钟晓娟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YTTV 钟晓娟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是人才,企业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云天化从建企开始就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清楚的认识道,如果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那么云天化未来面临的不仅人力资源匮乏的危机,更直接面临着企业的生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推移,云天化从一个单一的化工厂成长为了今天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化工集团,而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们更把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升到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倾注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
在云天化的三年的建设期间,职工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所有建设指挥部的领导成员均为省内各厅局比较得力的干部,此外从全省31个系统158个单位抽调近500名专业人员充实了指挥部下属机构,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当时,企业的建设者们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参差不齐,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只在政治部下署的宣教科设置一名干事,负责职工报考手续办理、外培联系和数据的统计等工作,成为了云天化最初的“人事管理”。
到了1978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建成投产后的第二年,在化工部的批准下,云天化成立了厂教育科,专门负责职工教育,并首次对全厂职工文化结构进行了评估。针对职工文化结构状况,工厂很快确定了教育方针和指标,开展了两级办学,全厂合力办职工教育,教育科负责组织业余文化教育,工具性知识学习。
1981年,当时的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进一步加强了对职工的教育。在厂内先后开办了职工脱产文化补习班,相继建立了厂职工学校,成立了厂职工教育委员会,逐步配备了教育干部,充实了教师队伍,各车间科室的职工教育领导小组也相继建立,进一步落实了两级办学的方针。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中, 6000多名职工接受了技术业务培训。随后,厂内教育培训中心还送出了178名工程技术干部到北京等地接受相关的技术业务培训。
老一辈云天化人高瞻远瞩,清醒地看到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着手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人才的培养。1997年,云天化集团公司成立后,提出了“以人才为根本,提高员工素质”的人才观。在企业中推行“杂交文化”,对新职工入厂认真把关,尽量让新进员工从学历、学校和籍贯方面结构分布合理,减少裙带关系,避免拉帮结派,降低了管理难度。事实证明这一系列职工教育措施和人才培养计划,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云天化职工的素质。
2000年,集团、股份分治后,云天化股份公司正式成立了人力资源部,这标志着公司由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开始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之后,公司采取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成才的广阔平台,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选送员工攻读工程硕士和MBA硕士的同时,分层分期对员工实行培训,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公司还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在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以二级人才培养体系和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激活公司人力资源潜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为建立更科学、更适应公司发展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004年,公司制定了《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和《公司专业带头人及责任工程师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并聘任了10名责任工程师,30名技术主管,5名业务主管,极大地促进了公司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2004年7月,公司与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搭建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平台,建立了全新的薪酬体系,通过推行岗位绩效工资,打破了论资历、论学历的传统国企分配模式,建立了重价值、重业绩、重能力的新型分配激励机制。
2005年,公司出台了《技术工人技能等级晋升与聘任考核制度》,以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后备人才梯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构建起了三支队伍并驾齐驱、三位一体的良好态势。
2005年公司向向着更高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开始着手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提升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为最终目标,创建科学的任职管理体系和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评估与激励体系,搭建由企业领导层、各直线经理和员工共同参与的纯网络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使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电子化、标准化、规范化、业务网络化。借助这个平台,企业可以迅速全面贯彻战略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标志着人力资源战略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云天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云天化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不断增强,这正是云天化长期以来,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关心爱护职工而获得的回报。目前,股份公司每年向集团及其子公司输送近百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不仅强有力地支撑着集团的持续发展,更为员工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精彩的人生舞台,让每一位愿意与公司共创业的员工,都将在与公司共成长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